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与视觉转译
周良银 中华研究博士
锺金钩
马来西亚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学者,是当代前卫艺术的领军人物,也是东南亚唯一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1984年收购典藏作品的艺术家,1961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1968年考获纽约Pratt Institute艺术硕士学位,1980-1981获颁为美国富布莱及美国学者理事会研究院士,2006荣获英国苏格兰Robert Gordon University颁授荣誉艺术博士学位,曾任纽约、新加坡及本国大专讲师、教授及院长,现为新纪元大学学院校外博导及马来西亚国立师范大学校友会署理会长,曾在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举办过22次个展及回顾展,作品已被众多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锺金钩是马来西亚国家级艺术家,其作品受到马来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艺术的多重影响,体现出多元文化的深层交融与激烈碰撞。锺金钩从多元文化语境出发,深入探讨自我文化认同及地域身份的建构,并以此开展本土化的造型与内涵研究,创作出“节庆”系列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以传统节日、文化图腾和民间习俗为创作载体,融合东西方美学思维,展现出东方当代艺术独特的地域性语言与世界性表达。马来西亚丰富的文化符号体系,尤其是节庆文化,成为锺金钩艺术语言建构的重要基础。在创作中,他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图像——本土各类节庆糕点、传统窗户雕花等加以提炼与转化,发展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节日的气氛与文化记忆,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本土文化、华人传统习俗与自然哲学的深刻理解。
《端午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典藏)这幅作品以黄历(通书)直排文字覆盖画面,两侧为坐于竹椅上的婴儿形象,上方悬挂粽子,借此体现文化内涵,营造节日氛围。此作不仅体现了锺金钩对传统习俗的当代表达,也体现了其在版画语言、工艺手法及文化内涵上的多重突破,是传统与当代融合的典范之作。
《形象与结构Ⅱ》《形象与结构Ⅲ》这两幅作品中的马来人的年糕名称为“可土帕”(Ketupat),锺金钩在探索本土文化特征的过程中,发现马来人庆祝开斋节时,家家户户都包扎可土帕,煮熟后即可享用。可土帕以椰叶编织成四角形套壳,填入糯米,以椰肉碎及咖喱配料为馅,然后以草绳捆扎,煮熟后一串一串地吊挂在厨房内或屋檐下,过节期间随时可以招待来访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锺金钩发现可土帕的包裹工序、用料及社会文化功能和华人的端午节粽子非常相似,造型、体积也很相似。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实用价值观看待民间糕点,享用后的评价只限于其滋味及经济价值。锺金钩的节庆系列作品则是从美学的角度去探索糕点的造型美感及社会文化功能,目的是唤醒大众对民间糕点造型美感的领悟和珍惜,从而展示多元社会中的美学和艺术表达的多元性。
《节庆气氛89-1》这一作品中展现的是马来糯米糕,这种糯米糕是以香蕉叶包扎的圆形条状糯米糕点,是马来人过开斋节时不可或缺的桌上糕点。这幅作品是以多种媒材拼贴构成的,如丙烯绘成的席子图案是布面背景,布面背景上排列着的糯米糕以宣纸包扎成圆筒形,以牙签代替椰叶梗插在糯米糕的两端,而且每个糯米糕都以细线捆绑在画布上,以免脱落。这一作品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包含视觉造型,也通过模拟仿制的立体造型创设了视觉空间。
《节庆Ⅲ》这一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锺金钩通过在自制纸浆纸上的压印处理,形成浮雕式的凹凸肌理,并结合传统糕模压印出红龟糕造型,构建出具有装置艺术特征的复合画面。同时,锺金钩用凹凸版在手造纸背景上压印出华人传统的窗花和门扣,营造出多重视觉语境与文化象征。锺金钩运用节庆文化符号特有的喜庆含义,把马来西亚文化的多元共存底下的华族文化元素、马来西亚多元民族的互尊互助等传统精神完美地表现出来,符号正面结构的空间排列既表明了锺金钩对节庆符号内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也丰富了节庆符号的乡土意味,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符号形式的现代性①。这种将文化符号转译为视觉语言的创作策略,体现出锺金钩对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地方性身份建构的独到理解。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锺金钩始终致力推动传统与现代、自我与时代的深度对话。锺金钩的作品是奇特且富有深厚艺术魅力的,这种魅力在于他紧紧抓住了从文化符号到艺术符号转化这一根本环节,并以媒材形式与符号形式展现了事物的生命意象。在锺金钩的作品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文等二元对立的各种符号元素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富有东方哲学内涵的艺术生命体②。锺金钩汲取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与哲学智慧,将传统符号与审美理念融入当代艺术语言,探索具有跨文化特质的视觉表达路径。在构图方式上,他摒弃传统的透视空间深度,采用正面、平浅的空间处理手法,使图形、线条与色彩均匀分布于平面之上,形成疏密有致的秩序感。这种去除传统透视的前后空间层次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地展现了节庆文化所蕴含的热烈氛围与精神内涵。
在“节庆”系列作品中,锺金钩不仅再现了节日文化的仪式性与情感记忆,更通过材料与工艺的创新,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边界。其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感知,既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也体现出他以当代表达方式进行文化再造的创造性尝试。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或表层挪用,而是一种内化后的文化重构,体现了艺术家对身份认同、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的深入思考,激发出新的文化张力与思想维度。锺金钩的创作实践为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求文化自觉与视觉表达的本土路径提供了借鉴,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汲取和学习经验。
①①罗一平:《从文化符号到艺术符号——读锺金钩先生的画》,载《锺金钩的艺术:人与自然的表达》,广东美术馆,2004,第6页。
②同上书,第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