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创新
商燕玲
商燕玲
1993年生,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与书法专业,师从何加林先生,现为雁庐艺术副秘书长、北京逸真画院副秘书长、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为奥运喝彩”写生团团员,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师列传》节目录制。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中国山水画写生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就有关于山水写生的记载,记录了早期画家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描绘。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强调了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自中国山水画被确立为独立画科以来,画家就开始注重对自然山水的实地观察和写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的论述①,奠定了写生作为认知自然与艺术创造的桥梁作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传统写生模式面临视觉经验重构的挑战,绘画创作者如何在恪守笔墨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唐宋写生:观物取象的范式确立
唐代张璪作画时“箕坐鼓气,神机始发”的写生状态体现了早期画家在自然观察中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宋代是山水画写生的黄金时期,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详细论述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观察方法②,将写生观察系统化为“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认知体系。范宽、李成等大家更是以写生见长,如范宽在其画作《溪山行旅图》中运用的雨点皴,正是他在终南山长期写生后对山体质感的艺术提炼,这种“对景造境”的创新模式体现了范宽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绘,也印证了宋代“格物致知”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
二、元明写生:心象重构的写意转向
元代以降,文人画兴起,写生逐渐从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转向主观情感的表达。元代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生观标志着中国山水画从客观再现向主观表现的重大转折。其《容膝斋图》以太湖实景为蓝本,通过简淡笔墨构建出超现实的空灵之境,画中的茅亭更是实现了写生对象向文化符号的转化。元代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提出“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的观点③,其写生不拘泥于实景,以草书笔意入画,将富春江两岸山石提炼为长短披麻皴,形成“平淡天真”的笔墨语言,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④,将写生重心从自然摹写转向笔墨本体的探索。清代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认为写生需“尊受”自然,更需“从于心”重构物象,如其“黄山图”系列作品突破了传统皴法程式,以散锋破笔表现黄山的怪石云海。明清时期的写生观念为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实践性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转型:笔墨语言的裂变突破
黄宾虹晚年在青城山写生中创造了“浑厚华滋”的笔墨体系,其《青城坐雨图》以积墨法表现雨中山色,通过“五笔七墨”将实景转化为黑密厚重的笔墨结构,实现了从自然光影到笔墨秩序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似与不似”的写生哲学。黄宾虹主张“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⑤,强调写生需以传统笔墨解构自然。傅抱石提出“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的革新主张⑥,其“东北写生系列”将传统皴法与工业景观结合,是他思想最好的论证。此外,陆俨少的“留白法”对云水形态的抽象处理,也延续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智慧。
四、写生创新:“天人合一”的实践哲学
写生不仅是观察自然的技术手段,更是艺术语言重构的重要契机,写生创新通过笔墨变化、空间重构与意象升华等路径实现,其本质是对传统文人画“物我交融”观的当代回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如何在保留传统绘画精髓的同时进行创新,成为当代山水画家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关键,一方面,画家需要深入研究和传承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包括笔墨技法、构图规律和审美理念等;另一方面,画家要勇于突破传统藩篱,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这种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探索,为山水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之,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创新始终围绕“造化”与“心源”的辩证关系展开:从“目识心记”到“笔墨实验”,写生成为中国山水画技法创新的试验场; 从“以形写神”到“意造境生”,写生又推动山水意象的符号化转型; 通过“物我两忘”的观照,写生最终指向“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沈宗骞所说:“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更能迎机而导,愈引而愈长,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创新,其实是以笔墨为媒,实现自然造化与画家心性的永恒对话。
①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 第一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第176页。
②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 第二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第43页。
③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 第三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第1页。
④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5,第467页。
⑤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第69页。
⑥张曼华:《中国画论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5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