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画 以画养书 书画成印
贾明哲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所
贾明哲
1988年生于山东临清,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理事,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书、画、印相互融通、相互影响。
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离不开书法的滋养。卢沉先生曾说:“从以线造型、书法入画到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主线。”当然,除了这些,中国画还有很多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构图、色彩等。我欣赏那种以书法用笔“写”出来的画,尽管它可能不像、不漂亮、不细腻,但它是生动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是我近期对于绘画的理解和个人追求。
习画之后,我的书法更注重线条的变化和墨色的对比。简言之,就是以写意画中又松又毛、自由自在的线条画出汉字字形。当然,因为不成熟,这牺牲了很多传统技法与规矩。我喜欢黄宾虹、林散之先生书法作品的墨法,当富含水分的毛笔有节奏地游走在吸水的生宣纸上,墨色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枯,线条千变万化,给观者无限的遐想。这种意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如果只聚集于一个精彩局部,那这个局部与一张抽象写意画又有什么差别呢?
我完全是以自己的书画入印,无论字法还是构图。对于作品的用印,我认为书画家最好能够自刻自用,即使没有这个能力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作品的印章,无论是印章大小、形式还是文字内容,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齐白石、吴昌硕、陆俨少、张大千等前辈的用印,或亲自捉刀,或假以他手,但不管怎样,他们所用的印章风格都与自己的书画风格高度统一,甚至有相互补益之妙。
我不会写诗,但爱读诗。陶渊明、王维的轻松闲适,李白的豪放,苏东坡的旷达,我都很喜欢。比如,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很自然地想到了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读到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想到张旭、怀素的大草;读到毛主席的诗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很自然地想到傅抱石先生的《毛主席诗意册》……
读诗、抄书、画画、治印,做这些事情时大概是我最惬意的时候吧。
最后,我想说,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个人心性的体现。先取悦自己,别人理解,欣然,别人不解,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