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观看与体悟
曹福强
法国画家马蒂斯曾说:就艺术家而言,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由此可见,观看对于画家来说非常重要。
一、山水写生的观看方式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两者在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当面对自然风景时,西方画家通常从固定视点来观察自然景色,而中国画家主张“游观”,即在“游”的过程中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描绘。具体而言,西方风景画侧重视觉的真实、感觉的真实,而中国山水画追求本质的真实、认识的真实。
中国画不强调严格的视觉真实,而强调自然本真和画家内心的真实,所以,在山水写生中,画家多从宏观的认知角度去把握物象,而不是完全依据视觉被动地描摹对象。这种“以理造型,写物传神”的手法正是中国山水画写生超越视觉局限的写照。表面来看,这可能只是画面形式上的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认知问题,一个何为本真的问题。
画家对客观自然的观看,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了解,还要通过观看产生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了解。邵雍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因此,优秀的山水画家应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观自然山川之理
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山水画要写出山水之神,山水景物由“应于目、会于心”上升为“理”,从而起到“观道”的作用。荆浩在《笔法记》中也提出“须明物象之源”和“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思想。
所谓“自然之理”,指的是山川物象的具体规律和本质特征。
自然山水间,虽然物象众多,但同类物象之间总会有相同的规律和特征,这些共性的特质体现了同类物象的“常理”。另外,在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村舍、桥梁、云水、烟岚,以及时间、季节的变化等,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掌握了这些就等于掌握了山水变化的本质。
山水画写生并不是如实描摹自然,而是从自然中提取有价值的形象元素,把自然形象转化为带有强烈特征的形象符号,把真实的物象转化为一种笔墨语言符号。不同的画家在表现山川物象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符号形象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源自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源自画家对中国山水画本体的认知。比如,山水画家对景物的写生绝不仅仅是描绘眼睛所看到的,而是“用我之所知,修正我之所见”,是通过山水元素符号的提取和组合,建构起画家内心的山水意象。在创作时,画家并不是单纯描绘自己通过固定视点看到的视觉场景,而是通过游观的方式对自然环境有了完整印象之后,依据自己的感受生发出表现的主题,以此调动具有价值的形象符号建构起一个基于客观且发于主观的再造自然新空间。在处理物象与物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时,画家多依据自然界的原比例关系进行表现,这样既可以展现物象的本来面目,又为意象表现提供了前提,避免了由于固定视觉的局限带来的干扰。比如,传统的山水画中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说,这就是在原比例基础上形成的山水画的形象比例要求或基本规则。
在写生实践中,画家既要明确山川物象的共性规律,又要注意由于它们所处地域、季节的不同所形成的外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特征。画家只有深刻认识与理解这些规律特征,才能在写生创作中把直观的感受与理性的认识结合起来进行主动表现,进而获得预期的绘画创作效果。
三、体悟山水之意
景与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景是场景,是客观的自然环境;境是景的精神指向,是由景而带来的精神的升华。
自然之景是写生造境的基础和物质条件,画家应以笔墨的形式再造自然,从真山真水到画中山水,让自然之景的形态结构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互交融,实现个性化表达。荆浩于太行洪谷山写生松树“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李成“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范宽的“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等皆为山水画史上写景造境的典范。
写生的过程是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个人性情的物化过程,境界呈现过程也是画家精神情感和笔墨语言探寻的过程,这样,写生作品才会产生气象幽妙、真思卓然的意象境界。
山水写生离不开画家的自我表现,但过度强调自我有时可能会偏离真实,偏离自然本性,甚至会形成一种概念化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写生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失去了画家在观察自然过程中的思考与体悟。“以物观物”就是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写生中的表达一定要建立在本真的基础上,即自然本真与内心的真实。好的山水写生作品应是通过画家的“心”和“手”呈现世界的原初真相。所以,古人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就是自然中有我,我中有自然。
写生是画家在观照自然的同时进行“人化自然”的一个过程,是画家对自然山川的一种心理意识上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一种源于景物的精神感悟。自然景物是画材,是构成山水画的具体内容,也是架构山水作品的审美元素。画家应借物象的自然之形传达自然之神。正如古人所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水画强调因心造境,这里的心承载着画家生活的经历和独立的思考,体现出画家的人格与文化气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因诗意与诗学理论的影响拓展了中国画的意象空间,并为写景与造境、实相与虚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画家和观者寻得了一个精神的安顿之处。
结 语
艺术是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一个民族历代相传的思想、认识、观念、情感和审美。脱离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艺术将失去根基,失去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和养分。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传的是经验,是方法手段;承的是经典,是精华和精神。艺术表现的方法可以变,但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会变。
学习前人经验不仅仅要分析他们如何“画”,更要研究他们怎样“看”,从中发现艺术创造的真谛。成熟的作品并不单指技巧的成熟和艺术手段的成熟,更是认识的成熟、情感的率真与传达的准确。优秀的艺术家应在传统艺术的共性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因为这些共性体现着人们共同遵循的认识和规律,画家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并在这一规律中寻求自我发展。